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艺栈申请   分享家:Addthis中文版 添加到收藏夹 | 每次上网自动访问该展厅 | 向外界推荐展厅 | 帮助中心
  书画艺术名家 靳鹤亭 名仕 艺栈
  jht.sh1122.com   国际服务席号: 1938915
最新博文:
郑板桥艺术节专著首发式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合影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讲话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讲话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领导讲话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合影     
我的动态    
《张迁碑》研究
发布时间:2010-10-27
 
内容提要:《张迁碑》是中国十大名碑之一。不仅是书法气势雄健,古朴厚重,而且,碑的设计,更具有特殊风格:碑首祥鸟,昂首挺胸:两侧蟠龙,威风凛凛。本文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对《张迁碑》进行较全面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张迁碑》的历代变迁,阳面碑文内容与内涵,阴面碑文内容及疑惑?《张迁碑》的大小与设计式样,碑两侧面有龙六条,碑首圆形顶部两只鸟,代表何意思?碑是由谁书刻?原竖在何处?以及《张迁碑》的书法特点评价与影响等。
关键词:张迁 《张迁碑》 《张迁碑》书法 《张迁碑》特点 《张迁碑》价值
 
《张迁碑》者,中国十大名碑之一。[注1] 是张迁故吏韦萌等人,为感思他任谷城长的功绩,所树表颂之碑也。谷城县“后汉置,属兖州东郡。治春秋谷邑,即今平阴县平阴镇西南21公里,谷城山(又名黄石山)南麓东阿镇。晋属济北国,刘宋属济北君。后魏时谷城县入卢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谷城县,属郓城东平郡。仍治后汉谷城县城。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谷城县入东阿县。”[注2]《张迁碑》自明朝在谷城出土,多有印拓,影响较大,评价甚高。“《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正古拙,质朴稳健,堪称神品。”[注3]此可知《张迁碑》风格大气,古朴厚重,学者众多,经久不衰。余自幼临之,从1951年后,始知《张迁碑》出土于青龙山麓。虽多次拜谒,其兴致未尽,今书成拙文,愿与书友共赏之。
(一)略谈张迁及《张迁碑》的变迁
1)略谈张迁其人。张迁者,字公方,河南陈留己吾人氏。东汉时曾任谷城长,后任荡阴令也。其人如何,据查《后汉书》、《平阴县志》、《汤阴县志》均无传。只能从《张迁碑》中了解张迁。《张迁碑》是他的故吏韦萌等人,为表彰他在谷城长任上的功绩,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6年)刻石,为张迁树碑一通,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简称《张迁碑》或《张迁表颂》。此碑出土于明代初年。虽正史无有查到关于张迁事迹记载,但可以从碑文中得知:"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块胜负千里之外,析圭于留。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注4]由此不但知道张迁的身世,还知其祖上,为辅汉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迁本人,在任谷城长时,鞠躬尽瘁,治理有方,政绩卓越。其碑文曰:"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筭]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同注1]可见张迁人品高尚,纯洁如玉。其碑文曰:"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干道不缪,唯淑是亲。"[同注4]由于张迁孝友心仁,垂爱民众,也受到民之众拥护,祝愿他"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同注4]从这些赞誉中,知张迁是一位品德高尚,有办事能力,为众人所爱戴的人。得故吏树碑立传以颂扬。
2)《张迁碑》出土后的历代变迁。据载《张迁碑》于明代初年出土后,立于东平儒学明伦堂前,时铭文完好。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时仅缺5字。即"东里润色君"字。至清乾隆(1736-1795),"东"字泐半,"里"字泐半,"润"字泐半,"水"旁存中点,"色"字与下边的"君"字泐大半。光绪十八年(1892)碑毁于火。常州翕氏,此后曾摹刻。“《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据《山左金石志》云:‘东汉时,东郡置谷城、东阿二县。宋时凡三迁,明时乃迁谷城镇,即今东阿县治,今东阿属泰安府,在唐宋元皆隶东平。’又据《府旧志》记载,原碑明时掘地时得之,未祥其处,意必汉时谷城旧影也。’清时,此碑南向立于山东东平州学明伦堂前,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东庑。”[注5]1983年9月移岱庙碑廊至今,外置玻璃罩保护。现已残泐68字,其中22字全泐。
(3)《张迁碑》出土原址探索。《张迁碑》出土具体方位,是今平阴县青龙山麓。据平阴志载:"此碑出土于明代旧县乡青龙山下,1965年迁至泰安岱庙内保存。"[同注4](平志446)青龙山原属东阿县,以黄河为界后,划属平阴县东阿镇,现地址处于东平县与平阴县交界处,解放后,为治理东平湖水指挥方便,又多次改变县属关系。平阴县解放后属泰安专区,“1959年1月30日,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划归聊城专区;9月14日恢复平阴县,划归济南市;1960年1月22日,平阴县划归菏泽专区;3月28日,平阴县划归济南市。”[注6]但《张迁碑》出土地址青龙山,是谁也改变不了得。因是表颂碑,定竖于人口繁华地段,或有纪念意义的场所等地。
吾观青龙山不高,属丘陵地形,土地瘠薄,五谷不丰,一片荒坡。我曾三次专门去考察过《张迁碑》的具体位置,寻求《张迁碑》底座。最近一次是2008年3月14日,一行8人,在当地村民的协助导引下,亦勘查无果。现说有两址,一说埋在公路下;一说竖于水库旁。吾想,此是为张迁歌功颂德,不可能把此碑置于荒郊野外,而应置于县城中心。《张迁碑》若置在青龙山下,此地定是谷城县旧址。为什么迁城?拙见认为,迁城的原因有二:其一,由于水灾,全城淹没,不便恢复,需迁新城。其二,原址交通不便。由于运河开通,为了更快的发展经济,把县城迁到运河边上,这是可能的。迁城后《张迁碑》仍留在青龙山下。从地面看,并无砖瓦石块,不象是老城遗址,可能因年代久之故。此地今属“旧县乡”,名称来历疑指原谷城县,当地还有“狮子红眼淹旧城”之说,与史似吻。由此可见,《张迁碑》置此地无疑,只是具体方位难定。
4)《张迁碑》始建的设想探索。《张迁碑》是由张迁故吏韦萌等人,为他树碑立传,是为了追思感恩,为活人立碑,是为表颂。从碑文"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研究得知,韦萌有可能是张迁升荡阴令后的继承人,不然,韦萌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若韦萌是二把手,就有可能办不成此事。从历代政界的观点看,因为二把手说了是不算数的。拙见认为,韦萌作主,赁孙兴为张迁刊石立表,以示后昆,顺理成章。做好后的《张迁碑》,选址何处?事关重要,拙见认为,有四种可能:其一,置于谷城近郊风景区内,供游人观赏。其二,置于庙堂内,当神位供养。其三,置于谷城长任所院内,以示榜样,供后人敬仰。其四,另置独立院落,专人管理。权衡以为,以置于庙堂,供赏者仰观的可能性最大。
(二)《张迁碑》的阳面碑文与内涵
1)《张迁碑》阳面碑文内容。从形式上看,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说明树碑立传原由,具体叙述张迁的籍贯、身世、功绩等。第二段是说张迁的德性修养,永享南山纪之。第三是说树碑时节,发起为张迁树碑人,刊石人等。碑额12字: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阳全文为567个字。全文如下: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知其祖。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于留。一文景之间,有张释之,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更问啬夫,啬夫事对。于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广通风俗,开定畿寓,南苞八满,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殡,各贡所有。张是(氏)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暨)于君,盖其[缠][联]。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陨]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政]。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闻。征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八月[筭]民,不烦于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韦],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哲]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水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祚),亿载万年。[注7]
2)《张迁碑》阳面撰文者与雕刻者探秘。《张迁碑》的撰文者与雕刻者,是韦萌和孙兴。何以知之?从碑文“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师,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同注4]韦萌作为发起人,我认为他在职位身份、年龄威望、业务能力等方面,都占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号召力,不然谁听他的招呼,就是不是他亲自动笔,也是由他委托起草人,招集众人商讨,亲自拍板定稿。至于碑的书写者,不敢断定。从“爰既且(暨)于君,盖其缠联。”把“暨”字写成“既且”,文理不通,词不达意,也不复合“四字句”文法。由此得知,撰稿人不是书碑人,因为书碑者文化不高,不认识“暨”字,古代都竖写,误以“暨”为两字,所以把“暨”写成“既且”。如撰稿者自己书写,不可能出现如此浅显的错误。从“赁师孙兴,刊石立表,”足以肯定,孙兴是刻碑人。从碑刻字口风貌看,孙兴的刻字功夫很熟练,能否是他写的,或直接刻的,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小,特别是碑额的字体,直接入刀是不可能的。从《张迁碑》的书写水平看,定是当时书法名家。
(三)《张迁碑》的阴面碑文及疑惑略说
《张迁碑》阴面,只是刊载树碑捐资者名字与金额,但从此资料中,可以反映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略说如下:
1)《张迁碑》阴面碑文。《张迁碑》阴面碑文的风格特点,与阳面出于同一书家,孙兴刊石,只是字比阳面小一些。上下3列,从右至左排列,上两列19行,下列3行。从碑文看,应为333个字,空格12个,实有为321个字,其中7个字不清楚,但能猜测辩明出是什么字。现书于下(见:附图2):
1行:故安国长韦叔珍钱五百 故吏韦公逴钱七百   故吏韦孟光钹五百
2行:故从事韦少玉钱五百   故吏韦排山钱四百   故吏韦孟平钱三百
3行:故从事韦元雅钱五百   故吏范巨钱四百    故守令韦元考钱五百
4行:故从事韦元景钱五百   故吏韦义才钱四百
5行:故从事韦世节钱五百   故吏韦辅节钱四百
6行:故守令韦叔远钱五百   故吏韦元绪钱四百
7行:故守令范伯犀[][][]   故吏韦容人钱四百
8行:故吏韦金石钱二百   故从事原宣德钱三百
9行:故督邮范齐公钱五百   故吏韦公明钱三百
10行:故吏范文宗钱千    故吏范成钱三百
11行:故吏范世节钱八百   故吏韦辅世钱三百
12行:故吏韦辅卿钱七百   故吏范国方钱三百
13行:故吏范季考钱七百   故吏韦伯善钱三百
14行:故吏韦伯台钱八百   故吏s锓钭媲?/span>
15行:故吏范德宝钱八百   故吏韦德荣[][][]
16行:故吏韦公㑺钱五百   故吏范利德钱三百
17行:故吏s锒ü甙?nbsp;故吏韦武章[][][]
18行:故吏韦闰德钱五百   故吏骝叔钱[][][]
19行:故吏孙并高钱五百   故吏韦宜钱三百[注8]
众人所捐钱币,是指东汉通用货币“四出五铢”钱,其单位为“枚”。“‘四出五株’,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始铸,亦称‘角钱’。”[注9]“百”者即指“百枚”也。
2)《张迁碑》捐资人员多少初探。从《张迁碑》其阴面文字所知,出资者是41人。从其排列格式分析,捐款者远远超越碑载人数。原因有三:其一,人数肯定超过41人,在阳面碑文中曰:"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其人数何其多也。在碑阴41人中,不包括韦萌,也无孙兴。此二人不可能不出资,特别是韦萌,作为给张迁树碑立传的倡导者,不出捐款,是不可能的,但碑阴41人中不包括他韦萌。估计出资人数,超过碑上书名者。其二,在捐资41人中,有"韦"姓26人,"范"姓10人。"“s?rdquo;姓2人;孙"姓1人,"原"姓1人,"骝"姓1人。在张迁的故吏中,为什么“韦”姓那么多?是他带来的?就目前而言,当地无有"韦"姓。但距青龙山附近,今有“魏院”村,“魏”与“韦”有无关系,现不可知。其三,碑阴只有3列,从所书位置观,碑阴面可书6列。若只有41人,应踞中分布排列,不应只排在上部。如此排法,若以排满列行计算,约书百余人。这与谷城实际管理人员数,亦未必相符。所以,余认为碑阴刻的捐款人数,与实际不完全相符,最其码是韦萌的名字未有刻上去。这决不是疏忽,必事出有因。因为韦萌是倡导发起者,应首书之。未书原因,而最大的可能性,是在刻制的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已刻的就刻了,未刻的就不刻了。
3)为树《张迁碑》捐资金额初探。从《张迁碑》阴面得知,在41人中,每个人所捐钱数不等,二百钱1人、三百钱10人、四百钱4人、五百钱12人、七百钱4人、八百钱3人、钱千1人,另四人无钱数。共计金额为:1万7千8百钱,推测实际数额还要多。汉钱是以"枚"为单位的。那么多钱,碑石料及作碑等项开支,是不可能用完的,余钱何用?拙见认为有三:其一,盖《张迁碑》碑亭用,求其气派。其二,购置《张迁碑》院落用,为求其碑的长久之计。其三,余钱救济贫民用,以求得民心。
(四)《张迁碑》的设计大小与艺术
《张迁碑》设计制作的特点,是指碑两侧的蟠龙与碑首吉祥物,图案新颖,栩栩如生,举世无双。我观《张迁碑》用料,是取材与当地所产的“花岗岩”,石质坚硬,黑中略微带斑点。是制碑的优质材料,但无有特别之处。
1)《张迁碑》的大小尺寸概说。对于《张迁碑》的高度、宽度、厚度,各书之说,略有差异。例如:赵普曰:《张迁碑》"碑高3.17米,宽1.07米,碑阳文15行,行42字,碑阴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碑阳有阴刻篆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原石立于山东省东平县,明朝万历年间出土,今藏山东省泰安之岱庙。"[注10]又如,沈维进曰:《张迁碑》"隶书,高292厘米,宽107厘米,厚20厘米。"[注11]董雁说:《张迁碑》“明初出土。碑高314厘米,宽106厘米。”[注12]多种说法,略有差别,但都出处有据,余认为,此乃测量误差或多次转抄之误也。
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始识《张迁碑》,每次观望其碑,肃然起敬,赏其碑文,心潮澎湃,赞叹不已。特别是1973年国庆节,我与爱书道友于国寿,在泰安非常认真的欣赏过《张迁碑》等碑刻,至今还存有当年用复印纸制作的拓片。多年以来,每去泰岱,必定去赏识一番《张迁碑》。2007年7月11日,吾与陈斌先生专程去岱庙研究《张迁碑》,并对《张迁碑》实体作了认真测量。其碑通高:3.05米左右。分别是:底座髙:0.20米;碑正文高:2.23米;碑额高:0.42米;碑缘高约0.20米。碑通宽:1.20米。分别是:碑身宽1.07米;碑缘宽是0.13米(每边约0.065米)。 碑厚度:是0.20米。其碑文字最大的约为:宽5厘米,高4厘米。例如:“龙”、“兴”、“丽”等字。最小的约为:宽4厘米,髙3厘米。例如:“公”、“留”、“自”等字。碑阴面的字比阳面的字小许多,宽髙约有2.5厘米至3厘米。字虽略有大小不等,但很协调。
(2)《张迁碑》的侧面设计特点?对于东汉《张迁碑》来说,其设计特点,是碑两侧有6条蟠龙浮雕,精致绝伦,形象逼真。拙见认为,这是其碑设计的最大特点之一。在碑的侧面左右边缘,分别雕刻三条龙。每侧三条,完全对称。下边两条,长度约为1.17米,头朝上下各一条,相互盘绕着三个花。头朝上的一条,咬着上边一条龙的尾,上边的一条龙,又咬着上边碑首一只鸟的尾,鸟上还有一物,几乎完全残损,只有脚,象是兽类,似为麒麟,或神妖之类。上边龙与下边龙,近似等长。实际并不相等,因为上边龙的尾部,被下边龙的口咬着,看不清楚,不便测量有多长,看样子上半部应当均等。在中国碑学史上,两侧是龙的碑,古今罕见。其龙身凸出最高处,约为0。066厘米。鳞片整齐,雕刻精美,大小统一,清晰可见。
(3)《张迁碑》的首部设计饰物之迷?在《张迁碑》圆形碑首对称两侧面上部,有两只鸟,均不完整,左边一只破损厉害,几乎看不出来是鸟。右边一只,虽头残无,其身完好,明晰是鸟,因左右对称,可以判断左边也是鸟。鸟高约有0.25米,长约有0.30米。两鸟之间,约有0.60米距离,中有一物,损害严重,没有头部,也无没有身躯,只能看到脚,象是猫科动物(看不清)。不知何物。据我分析,有四种可能性:其一,可能是麒麟,因麒麟是吉祥物。其二,有可能是佛像,也是吉祥物的象征。其三,有可能是神仙,因神万能,不仅长寿,其法术无边。其四,有可能是怪物。也可能是别的神兽之类东西,表示长寿,为民造福。不管是何物,其寓意应当是有祝福或长寿。表达对谷城长张迁的敬意。
4)《张迁碑》碑座设计探索。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张迁碑》,底座是水泥制做固定的。髙约0.20米。这在东汉,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那时还未有水泥。《张迁碑》三米多高,不可能竖立于平地。碑座是什么样子?未见实物,也未见记载。余猜测有三:其一,大方石一块,中间一孔,似榫卯凸凹,合而立之。其二,碑座是龟。汉.流行龟驮碑。曾有规定曰:"五品以下,不准用龟。"是多咱规定的?那个朝代规定的?执行如何?如还未有执行,底座可能是龟。其三,置碑于石崖。古代青龙山,有可能石崖峭壁,到处林立,置于石壁,亦是可能的。
(五)《张迁碑》的学术价值略谈
《张迁碑》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美学价值,书学价值,史学价值,文学价值等方面。其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书法艺术,还在于它的书法文字内涵与设计。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1)《张迁碑》的美学价值。从美学的价值来看,在碑刻学上是个创举。主要表现在《张迁碑》的设计工艺美,在碑的两侧,是制作优美的六条龙,不仅是设计的图案优美,而且制作的也很精致,龙头凸显,龙眼圆睁,两耳竖起,鳞片披甲,龙身盘绕,欢腾欲飞。在碑首还有吉祥鸟,炯炯有神,是其碑设计之美也。现在已无从考查《张迁碑》的底座,估计其设计也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待以后若能找到,那将是一大幸事。
(2)《张迁碑》的书学价值。有的隶书分为多型若把汉隶分成清秀典雅型与古朴雄健型两个大类,那么《张迁碑》就是古朴雄健型隶书的代表。他的书法价值,在于它代表了汉隶古朴强雄风格。《张迁碑》用笔方峻,强悍雄健。它的出土,使隶书丰富多采,为隶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别表现在钱泳(1759--1844)邓石如(1743--1805)等人的隶书,他们都从《张迁碑》汲取营养,书法充满活力。从整体来说,使原本清雅秀美的隶书,不仅变得笔画丰滿,而且刚劲有力,使隶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3)《张迁碑》的史学价值。通过《张迁碑》的记载,我们知道东汉时的一位县官叫张迁,这不是唯一县令,这么小的官,留下姓名的屈指可数,特别是活着由故吏为自己树碑立传的,那就更少了。通过《张迁碑》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东汉,当时的风俗民情,官民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由《张迁碑》的原因,一个短命的谷城县(东汉--北齐)[注13],也载入了史册,成为一座古老县城,可惜今不复存,而史迹永在。《张迁碑》证实,在东汉时代,活人可以树碑立传,这在史书上,还未看到记载。《张迁碑》还是研究张迁本人与县令调迁的重要史料,政绩好的县官,是会及时得到升迁的,此乃其中一例。
(4)《张迁碑》的文学价值,在于诗韵美。《张迁碑》全文句型,多为"四字句",这在东汉来说,最流行的就是"四字句",可歌可颂,诗韵无穷,有时代文学的代表性。例如:"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兰生有芬,克歧有兆,绥卸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唯淑是亲。"[同注4]其文优美,颂之如歌。
《张迁碑》学术价值,还在于它的设计,世间奇特,独一无二。其学求价值,艺术价值,表现在多方面。但主要的是其高超的思想艺术性,碑侧设计六条龙,寓意深邃,为何设计"六"条龙?余之拙见:"六"是吉祥数字,有"六亲"、"六书"、"六合"、"六神"、"六畜"、"六韬"、"六艺"、"六六大顺"等,其实,就是用"六"真诚的向张迁表示敬意。碑首设计有两只鸟,意在凤凰化身,表示对张迁的祝愿,凡"好事成双","两全齐美","两袖清风",其意尽在称赞张迁的人品高尚,他敬老爱幼,为官清廉,受民拥戴。若把"龙"与"凤"合在一起,就是"龙凤呈祥","龙飞凤舞",祝贺张迁高升。设计者把人们要表达的夙愿,都和碑的设计融为一体,可见《张迁碑》设计艺术之高也。
(六)《张迁碑》的书法风格及影响
明代以后的许多书法名家,对于《张迁碑》的书法风格,做过一些评论。竟然有说《张迁碑》为重刻者。"此碑于明代出土后,顾炎武等见碑中有别体、错字出现,便推断为伪作。然而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指出:'顾炎武疑后人重刻,顾氏善考察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注14]拙见认为,从政治目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都是不可能的事。从《张迁碑》诸本书法来看,均出一辙,伪刻之说,不可信矣。
(1)《张迁碑》的历代名家评说。自《张迁碑》明初出土之后,历代名家评说不一,因为所处的年代不同、地位不同、学识不同、目的不同、见解不同,若有相左,是正常现象,对于这一点,应充分理解,只要有道理,应相互兼容。例如:明.王世贞评其书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注15]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同注15]清.方朔评其书云:"雄厚朴茂。"[同注2]孙退谷(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同注15]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曰:"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注16]杨守敬《评碑记》云:"顾亭林(顾炎武)疑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的是原碑,顾氏善考索而不精鉴赏,故有此说。"又云:"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公平》等碑。"[注17]康有为《广艺双楫》曰:"《张迁表颂》亦可取其笔画,置于真书。"[注18]正是因为爱《张迁碑》,才学习它、研究它、评论它、关心它,发扬《张迁碑》的书法艺术风格,《张迁碑》书法,虽有很多值得学习发扬的地方,但并不完美,亦未有达到隶书的顶峰,这就是《张迁碑》让人至爱的原因。有俗语曰:"赏花半开后",顶盛衰败时。此理通也。
(2)《张迁碑》的书法风格。《张迁碑》首先具有隶书的共同性,那就是"蚕头雁尾"。与其他隶书相比较,其风格特点表现有三:其一,楷化明显。在"汉隶十大名碑"[注19]中,唯《张迁碑》楷化突出,最明显的变化是高与宽的比例,隶书一般都是扁平的,《张迁碑》的高与宽的变化,近似方形。特别是《张迁碑》的阴面碑文,其字的高与宽比例,几乎同等,有许多字虽不规范,但其楷化表现更为突出。其二,用笔方整。《张迁碑》其字的用笔,力在笔端,表现突出,筋骨雄健。特别是字的转折处,使用方折,使字内涵,表现气质雄健,筋骨粗壮有力。其三,气势雄浑。从字的外观来说的。表现笔画粗犷,雄强朴茂,端庄大方。似寓意楷书风范。
(3)《张迁碑》的书学影响。东汉是中国历史上,隶书最流行的全胜时期,是官方的通用文字。《张迁碑》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典型书法代表之一。《张迁碑》的书学影响,在汉隶中也是最有影响的名碑之一。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张迁碑》方整,学者众多。在众多的汉隶碑中;《张迁碑》以方整名世,笔画厚重,有广泛的群体基础,凡学汉隶者,均愿学之。《张迁碑》在隶书中的地位,如楷书中的"颜体",如行书中的"兰亭",自出土后,一鸣惊人。文人学之,众人所爱,书学典范,学隶榜样,语不为过,影响大亦。其二,字体拙朴,容楷书以升华。大气的《张迁碑》字体,笔画粗壮,结构严密,大气雄健,气势磅礴。一致受到书学家的重视,王世贞、顾炎武等名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代书法大家杨守敬(1839-1915)、钱南园(1740-1795)等人,均对《张迁碑》钟爱。多次临写,都有临本传世,他们不仅临得形神具佳,还把《张迁碑》的书法灵魂,容于自己书中,成就书法大家。特别是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多次临写《张迁碑》,书法风貌,忠于原碑,并有临本今存首都博物馆,评价很高。"《息柯杂著》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津篆隶,入神仙境。'"[注20]能"积数十年功力"以习之,可见《张迁碑》的魅力,对何绍基的影响之大。
(七)《张迁碑》的书法特点与技法略谈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由来已久,"书法热"达到今天这个程度,可谓空前。就《张迁碑》而言,专门指导学习技法的书不少,拙见认为,多为无稽之谈。说的越多,越具体、越无用。有俗语云:"牛不喝水,按头是无用的。"热爱才是真正的老师。"昔人学草书入神,或观蛇斗,或观夏云,得个人处;或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或观孙大娘舞西河利器,夫其取草书成格而规规效法者!精神专一,奋斗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注21]此可见学书非易也。就汉字的属性而论,它具有两重性,作为语言工具来说,属于技术牲,技者匠也,可教可学也。汉字作为书法的载体,属于书法艺术,书者,艺也,神也!艺不可教,艺之神采,心之出也。匠与技,书与艺,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鸿沟界限,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致实又不致,此乃是当今"书法家"多如牛毛的直接原因。学习书法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者,就毫无意义了。
(1)《张迁碑》的笔画特点与书写技法(指用笔)。《张迁碑》的笔画特点:用笔方整,拙朴淳厚。书法用笔:总的来说:沉稳浑厚,转折劲挺,干净利爽,富于变化。突出表现在撇和捺,左右伸展,使之笔画灵动。:"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斩钉截铁,与东汉其他碑帖相比,另具一番气象。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有揉情性。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画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注22]《张迁碑》"蚕头雁尾"明显,撇捺波磔开张,藏锋入笔,行笔要稳;回锋收锋,干净利落。主笔定位,保持字的重心;主次分明,支撑字的平衡。是其书写的基本要领。
(2)《张迁碑》的书法间架结构(指结字)。《张迁碑》字的结构特点:总体来说,结构匀称,端庄大方,字体多取横势,字形险中求平,整体风貌古朴。书写技法,"一波三折",横向开张,转折方笔,方圆并存。纵向收敛,意在沉稳。长与方的比例,则是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字来确定。此碑字的结构,方正古峻,拙中藏巧,结合欹正多变,一般来说,符合隶书的要求,意多平扁,竖短横长,厚实奔放,字形端庄。在《张迁碑》中,有多个字,笔画粗细,大小悬殊,不知何故?例如:"帝"、"幕"、"筹"、"策"等字,显得散漫不规,给人一种自然感。
(3)《张迁碑》的章法布局(指布局)。《张迁碑》的布局,横向成列、竖向成行,从整体看,布局整齐,庄重粛穆,有庙堂之气。字距略大,约1.5厘米,行距略小,约1厘米。字格略扁,宽窄适度,字有大小,呼应顾盼,开合有序,疏Os相间。就《张迁碑》的整体而言,可说完美。
学习《张迁碑》书法,与学习其他书法碑帖范本一样,须知"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然大要先知笔诀,斯众美随之矣。"[注23]学《张迁碑》也然也。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不间断的勤而学之,学而思之,广而交之,注重实践,功到自然成,定会有好的成绩。
 
注释
[1]《十大名碑》:明拓峄山碑,明拓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瘗鹤铭,张黑女志,颜勤礼碑,天发神谶碑,神策军碑。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6月第1版。
[2]唐敏等编:《山东省古地名》,第7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6310月。
[3]薛海洋:《张迁碑》漫议。载刘文华等编《张迁碑》第1页,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76月。
[4]平阴地方志编委会,《平阴县志》446 济南出版社 199112月。
[5]历代碑帖书法选编辑组:《张迁碑》说明,文物出版社19824月。
[6]平阴地方志编委会,《平阴县志》笫12页,济南出版社 199112月。
[7]平阴县地方志编委会:《平阴县志》第446页,济南出版社199112月。《张迁碑》文后有注释:
注: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张迁曾任谷城长(谷城是今干阴县境。当时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和荡阴令(今河南省汤阴县)。他的故吏韦萌等人为表彰他的功绩,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制表刻石。此碑出土于明代旧县乡青龙山下,1965年迁至泰山岱庙内保存。碑文中()内系纠正之字,[]内为为补遗之字。
[8]周俊杰主编:《张迁碑》明拓本32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76月。
[8]唐石父主编:《中国古钱币》,第1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9月。
"四出五铢"比一般东汉五株铸造的要好,钱的分量也重一些,径为25.3-25.5毫米,穿径约8毫米,郭厚1.5毫米,重3.6--4
[10]赵普:《隶书解析与临写》笫19页,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1月。
[11]沈维进:《张迁碑》第1页,山东省泰山市新闻出版局 200212月。
[12]董雁:汉《张迁碑》临写技法,笫3页,海南出版公司 19976月。
[13]张传玺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笫8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8月。谷城县(东汉--北齐):今山东平阴西南东阿镇。
[14]赵普:《隶书解析与临写》,第19页,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1月。
[15]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第1087页,香港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月。
[16]曹明主编:《中国书法技法宝典》(隶书卷)166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8月。
[17]董雁主编:汉《张迁碑》临写技法,第3页,南海出版公司19976月。
[18]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笫79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月。
[19]《汉隶十大名碑》为:《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鲜于磺碑》、《衡方碑》、《史晨碑》、《西狭颂》、《曹全碑》、《张迁碑》。载曹萌主偏:《中国书法技法宝典》(隶书卷)18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1月。
[20]《何绍基临张迁碑》卷首,古吴轩出版社,20046月。
[21]郑?辏骸吨0迩偶贰W痉ケ啵骸吨泄槁奂返?/span>110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2月。[22]曹萌主编:《中国书法技法宝典》(隶书卷)16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1月。
[23]丰坊:《笔诀》。转引宗白华:《美学散步》第16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6月。
 
 
作者:靳鹤亭 身份证:370102193809152937. 电话:0531-86188397(宅).89083098(小灵通).
地址:山东师范大学教工宿舍九号楼0605号.  邮编:250014.
评论(0) | 阅读(2242) | 我的更多文章

 发表评论
您来做第一个为该作品点评的人吧~

| 共0条留言 | 页次: 1/0 | 10条留言/页 | 第一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后页 转到:
  发表点评                                            目前有0人对该作品发表了点评
  请输入评论标题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试试
* 必须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您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书画服务中心无关。
* 我站评论管理人员或者艺术家本人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中心网站点评系统发表的评论,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的二维码           

我的传媒中心 更多

 


我的互联网信息 更多
Baidu
Google

我的30国介绍



我的服务团队       服务流程 演示

直售服务电话: 点击查看
第一经纪人: 点击查看
全国画廊网点: 点击查看
全国经纪人网点: 点击查看


我的保真鉴定库       演示 更多



我的作品点击TOP10

作品1 ()
作品3 ()
作品5 ()
作品8 ()
作品12 ()
作品10 ()
作品16 ()
作品14 ()
作品18 ()
作品23 ()


我的最新动态

郑板桥艺术节专著首发式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合影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讲话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讲话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领导讲话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合影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荣誉证书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开幕式
靳鹤亭郑板桥艺术节画展1
金子是这样提炼的


访客最新留言

苏菲
2010-06-14 17:10:32
你作画的风格我很喜欢,干净利落
我要留言 全部留言

书画艺术名家靳鹤亭官方网站 | 电话:点击查看 | 帮助中心
15966647833 40064062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ICP B2-20041068号 信息产业部:鲁ICP备 09036950号
打开
关闭